《日本学刊》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目 录
热点问题
从日本经济表现看“长期停滞”的典型特征(蔡昉)
专题研究
多维透析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问题
过程构建与关系利用: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生成逻辑(尹晓亮)
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的综合法律解读——对国际法与国内法上责任救济规定的统筹分析(罗欢欣)
基础研究 数字经济 · 制度建构 · 国际竞合
“东亚模板”数字贸易规则相关问题探析——基于中日韩合作的视角(崔岩 杜明威)
日本央行数字货币的制度设计及政策考量(刘瑞)
青年论坛
占领初期日本“文化国家”构想中的国权与民权论争(牟伦海)
学术信息
“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封二)
《日本研究文选(1981—2020)》(全二册)出版(封三)
英文摘要(144)
日文摘要(148)
摘 要
从日本经济表现看“长期停滞”的典型特征
蔡 昉
内容提要:二战后,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人口转折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标志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降低;2009年,日本的总人口达到峰值,强化了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由于形势误判和政策滥用,日本既未能实际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造成潜在增长率一降再降,也未能有效改善可持续的需求因素,使实际增长率经常性低于增长潜力。这致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表现出低通货膨胀率、低长期利率、低经济增长率等典型特征。其他发达国家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状况时也常常被称为“日本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困扰,如何避免人口转变冲击经济增长,日本经验可以成为有益的镜鉴。
关 键 词:反设事实分析 日本化 人口老龄化 长期停滞
作者简介: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过程构建与关系利用: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生成逻辑
尹晓亮
内容提要: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取向是在其主导、设计和构建的一个历史过程中孕育的,其决策权力是以关系本位为基础、利用过程中国家间关系“孕化”的。“过程构建”和“关系利用”的互动耦合及其演进,形塑了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生成逻辑。“过程构建”孕育了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取向,反过来“排污入海”的决策取向又塑造了过程本身,且呈现从“蛰伏的目标”到“公开的决策”的延展图式。从国际层面而言,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权力主要是在“日美同盟关系”以及“日本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关系”等主要网络平台中孕化的。当然,在国际关系网络平台中孕化出的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权力,并非是刚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力,而是具有柔性的“软权力”。可见,关系就是孕化权力的平台,没有关系便没有权力。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行为,不仅折射出其在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选择的行为偏好,而且也是其决策本质与政治哲学的外化表达。
关 键 词:福岛核事故 核污水 核治理 日美关系 过程构建 关系利用
作者简介:尹晓亮,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院教授。
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的综合法律解读——对国际法与国内法上责任救济规定的统筹分析
罗欢欣
内容提要:日本将巨量核污水排入海洋的计划可能危及全人类整体利益、相关国家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从而同时涉及国际法和国内法上责任救济的相关规定。保障跨界损害的“国际和国内救济”是国际法委员会有关责任条款草案中的原则要求,也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诸多条约的相关内容所确认。统筹国际法和国内法上的责任救济路径来分析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有助于更全面地解读相关法律问题并考量应对方案。从国际责任救济的角度看,日本承担的国际义务来自诸多条约和习惯国际法规定,而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并不能证明日本履行了所有国际义务。从国内责任救济的角度看,日本行为存在触犯各国的国内法律规定并面临各国政府和国民进行国内追诉的可能性。不管是通过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寻求司法救济,均有其局限性,有必要结合法律、外交和舆情手段做好综合法治战略预案。
关 键 词:核污水排海 国际法 国内法 责任救济 跨界损害
作者简介: 罗欢欣,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东亚模板”数字贸易规则相关问题探析——基于中日韩合作的视角
崔 岩 杜明威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围绕数字贸易规则主导权所展开的规则博弈已经成为国际经贸秩序重构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数字贸易是与传统的货物及服务贸易密切关联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区域化导致数字贸易发展的区域化,进而产生了相关贸易规则的区域化。美国和欧盟率先构建了“美式模板”和“欧式模板”的数字贸易规则,意图锁定低技术国家的数字贸易发展空间。东亚地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外部竞争的加剧,凸显了形成“东亚模板”数字贸易规则的必要性。rcep的成功缔结生成了“东亚模板”的雏形。但是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局的双重冲击,东亚经济合作面临严峻的局面。中日韩作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大国,应维护合作大局,谋求进一步深化合作,探索符合东亚整体利益诉求和发展模式的数字贸易规则,推进以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数字贸易规则“东亚模板”构建。
关 键 词:经济安全 数字贸易规则 数字鸿沟 rcep 中日韩合作
作者简介:崔岩,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明威,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
日本央行数字货币的制度设计及政策考量
刘 瑞
内容提要:2021年4月,日本央行数字货币开始概念性验证,标志着日本的cbdc制度建设和实证研究进程步入新阶段。日本政府和央行推动数字货币研发的背景,一是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虚拟货币增加金融监管难度;二是民间数字货币兴起对货币体系形成潜在挑战;三是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成为国际货币竞争新领域;四是数字化成为日本经济增长新动力。从便利性与安全性角度考虑,日本cbdc在技术及制度设计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课题,包括cbdc与民间数字货币的角色分担、cbdc对金融中介机构及金融体系的影响、cbdc对金融政策的影响以及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等。日本央行短期内暂不会发行cbdc,但将继续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并试图与欧美联合推动 cbdc制度化的研究,主导数字货币规则制定。
关 键 词:数字货币 cbdc 支付手段 实证检验 数字人民币
作者简介:刘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占领初期日本“文化国家”构想中的国权与民权论争
牟伦海
内容提要:二战后,日本在占领初期自主提出的“文化国家”构想,是日本最早的国家重建理想形态。围绕“文化国家”是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实践,在日本政界及思想界形成了保守派与进步派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背后反映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国家重建道路,即以延续近代“国体”为目标的国权立国论与以民众思想启蒙为理想的民权立国论。占领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帝国民主主义”现象,正是国权与民权在战后重建中矛盾并存的体现。而与民主化改革背道而驰的国权理念最终主导战后日本重建的现象表明,战后日本国家重建并非由占领当局主导,而是从“文化国家”这一原点出发的日本自我能动性选择及适应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日本民众民主化思想启蒙缺失导致国家前途命运由极少数政治、文化精英操控传统的延续。
关 键 词:日本战后重建 文化国家 国权 民权 伪装转向 思想启蒙
作者简介:牟伦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