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强硬背后的国家战略
近来日本对中国日益强硬,屡屡口出狂言,要在军事上采取行动,击落中国在钓鱼岛附近上空飞行的无人飞机。就中国预警机和轰炸机连续三天飞越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空域一事,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10月29日宣称:“这实属不同寻常。将进—步加强警戒监视。”小野还表示,中国军队“正把活动范围向外洋扩大”。 11月1日至18日日本在九州和冲绳县周边地区举行演习,目的是“维持与改善自卫队在武装攻击状况下的联合作战能力”,将操演“一系列岛屿防卫行动”,包括岛屿登陆联合作战。此次演习日本共投入3.4万兵力,被称为至今最大规模的夺岛演习。
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加强军事部署,采取演习、阅兵等手段威慑中国,表明绝对不会让步的决心。在经历3.11大地震后,日本大面积的国土受到污染,日本人的国土意识空前高涨,对外是寸土必争。同时钓鱼岛位于台湾北部,日方认为中国突破钓鱼岛就可以突破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顺利地将势力延伸到西太平洋。因此,两国在钓鱼岛发生一些对峙并不让人意外。但日本非法“购岛”一年多后,仍然执意在军事领域对中国强硬,在钓鱼岛争端中完全不顾中日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是日本新的国家战略。
日本的国家战略在各个阶段其目标、手段和内涵是不同的。80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曾根康弘打着“战后总决算”的旗帜,追求政治大国化。安倍上台后,日本的国家战略面临新的转型。他提出“摆脱战后政治体制”,追求军事大国化。日本新的国家战略的内涵首先是军事大国化,即在军事领域建设跟它经济实力相匹配,能够在世界确保日本的利益,并能与中国抗衡的军事实力。安倍上台后着力将自卫队打造成国防军,为实现军事大国目标准备硬实力。在军事力量建设上它着重加强信息化建设,建造远程化武器装备以及大型化的武器装备。在目前阶段日本发展进攻性武器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但是它在常规力量的建设方面下了大力气,日本在培植一个不落后时代的军事实力。尤其是联合作战领域,日本这些年出台很多重要的措施包括具体的一些准备,都在扎扎实实进行当中。有了军事硬实力的建设,还需要为日本军事力量走出国门松绑。安倍提出修改宪法第9条,把自卫队变成国防军,成为正式的军队。他同时主张扩大宪法解释,赋予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权力,可以向海外自由派兵。
其次是独立自主。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如日中天之时,日本曾想摆脱美国,但美国不答应。在当前美国实力下降,开始战略收缩,财政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经费大幅度削减。美国对整个亚太的控制力不断减弱。日本对日美同盟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同时它也有了更多的战略空间。日美同盟开始由“亲子”关系向“兄弟”关系转变,日本在日美框架中取得了更加平等的地位。再次是改变东亚的政治和安全秩序。安倍宣称日本要做亚洲的领导者,在安全领域争做领头雁。在美国军事预算捉襟见肘之际,日本与美国在东亚形成军事共治。可以预见如果美国在东亚军事收缩,日本必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军事责任。
日本新国家战略的诞生必然带来外交战略的转变。首先,在日本的外交战略中军事手段的作用更加突出,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中,日本不断地加强军事挑衅,想逼迫中国做出军事退让。它还利用oda的资金资助越南和菲律宾多艘巡逻舰。其次,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保持强硬,营造一种“中国外压”的气氛,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为国内的政治保守右倾化服务。这有利于安倍提出的修宪、强军这种军事大国化目标。再次是为营造自身绝对安全的环境,竭力挤压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它联合中国的周边国家构筑一个围堵中国的网,安倍讲他的外交是价值观外交,其实根本不是,他是战略性外交。它是战略上对中国的围堵。而且,它强化日美同盟来牵制中国、遏制中国。日本的外交战略是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中积极贡献,追求政治、军事大国化和对美平等。日本利用美国重返亚洲的机会,时常发表强硬的言论,吸引美国的注意力,寻求美国支持日本修改宪法。它还要借助美国的力量,发展军事力量。但现今的日美同盟日本已经不是美国的小伙伴,它已经成为更独立的力量。
在钓鱼岛争端中,日本日渐强硬,这是日本实施新的国家战略的结果。安倍提出“找回强大的日本”,就是找回独立自主并能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日本。在东亚它必然寻求领导地位,遏制中国崛起。日本在军事领域公然地挑战中国,甚至不惜牺牲部分经济利益,可见它是下定决心要实现军事大国化。中国在历史问题和岛屿归属问题上与日本有分歧和摩擦,中国的崛起挤压了日本的生存空间,在日本军事大国化过程中,两国不可避免会发生激烈的碰撞。明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后年是抗战胜利日本投降70周年,大后年日本要举行议会选举,在这三年内日本有可能利用一些时机,继续干扰我们的和平发展。
当然,日本的军事大国化也需要亚洲各国的理解,没有充分的沟通,日本的军事大国化必然恶化东亚的安全环境。日本也应明白没有亚洲各国的支持它也不可能获得大国地位,安倍的梦想是强大的日本,但面对国际政治结构的现实,他会采取实用主义的立场。中日之间的紧张形势也是时急时缓,经过时间的沉淀,两国求同存异,建立稳定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也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