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相互认识的未来走向
在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当中,直至19世纪末,中国人的“日本观”都没有摆脱“东夷观”的束缚,日本人的“中国观”则随着中国实力的消长呈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即,每当中国强大时,日本就像认同中华文明的方向发展,而当中国处于衰落之时,日本的“中国观”就像蔑视中华文明的方向发展。目前,中日两国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以较为平和的心态试图平等地看待对方。
作为“北京—东京”论坛的一环,自2005年起,中国日报、日本言论npo每年一次在中日两国同步进行“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目前已进行到第6次。中日双方各自所进行的舆论调查很多,但同步进行的有关“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仅此一家。因此,调查结果有关中日两国相互之间“整体印象”以及对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看法的数据受到关注。
首先看两国之间“整体印象”的数据变化。众所周知,由于原日本领导人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在2005年出现危机。2006年上述舆论调查显示,在学生被访者当中对日本整体印象好或较好的人合计为7.8%,市民被访者该项比率为14.5%。2007年该项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被访者的35.1%,市民被访者的24.4%对日本的整体印象好或较好。正面印象虽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负面印象。不过,2010年该项调查数据的比率又有提升,中国市民被访者的38.3%,学生被访者的45.2%对日本的“整体印象”好或较好。在日本的被访者当中,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好或较好的合计比率是,市民为27.3%,有识之士为51.4%。单从数据看,中国的学子与日本的有识之士相互印象较为乐观,这为未来相互认识的理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本次有关相互第一印象的调查数据还显示,以往名列前茅的“南京大屠杀”退居第2位呈淡化趋势。如,学生对此选择的比率为41.1%,市民的选择比率为45.1%。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选择“樱花”(比率为49.6%),市民选择“电子产品”(比率为51.8%)。当然,遗忘历史是不可取的,但是,人类不能总是生活在历史的阴影之中,理性思维应成为两国国民相互认识的原则。
其次看两国国民对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认识的数据变化。在2005-2007的3次调查中,学生被访者对中日关系现状的满意度分别为1.5%→2.9%→8.1%,呈上升态势;而持悲观态度的比率分别为77.8%→70%→44.1%,呈下降态势。在2007年的调查中,学生被访者的73.1%以及市民被访者的65.4%对未来中日关系持慎重态度,这基本反映了当时中日关系发展的现状。不过,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方学生被访者中的59.8%以及市民被访者中的60.2%认为中日关系会朝好的方向发展,这一数据比去年分别上升了9和3.3个百分点。日方有识之士被访者的61.8%以及市民被访者的40.6%看好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其数据比去年分别上升了9.5和11.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近4年来中日两国民众对中日关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越来越有信心,这与两国关系的现实有吻合的一面,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调查范围以及调查手段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日相互认识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上述舆论调查中,被调查者的95%以上没有到过对方国家,他(她)们只是靠所学知识以及媒体的宣传来定位自己的“日本观”或“中国观”,其主观性与片面性在所难免。因此,不能以几次舆论调查的结果作为国家外交决策的依据是不言而喻的。在导致中日相互认识发生变化的众多原因中,大众媒体与社会精英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精英与媒体作为影响国民对外认识的主要信息源,直接影响社会舆论导向,对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产生重要影响。如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主流媒体在反思以往报道原则的基础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国民从理性出发看待日本。社会精英更是站在战略高度,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引导国民跳出感情用事的漩涡。纵观日本部分主流媒体,常常是小题大做、唯恐天下不乱,个别精英智囊热衷鼓吹“中国威胁论”,对亚洲的复兴与发展毫无责任感。民主党执政后似乎对东亚区域合作表现出积极态度,但随着菅直人内阁的上台,“东亚共同体”一词几乎无人问津。因此,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变数仍有很大空间。
不可否认,两国实力对比的消长是导致两国关系和相互认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与东亚经济的复兴与发展,中日关系以及东亚国际秩序面临结构性调整,日本如何应对是中国民众关心的焦点。上述舆论调查显示,中方学生被访者的71.8%以及市民被访者的60.8%对日美同盟的存有感到疑虑和威胁。近几个月来,日本执政的民主党内外政策不断“跑偏”。日美之间在提升“遏制力”上达成共识,其矛头直指中国。韩国又积极配合美国想在中国的家门口搞“军演”,导致中国周边安全处于危机管理状态。东亚安全形势的恶化对未来中日两国的相互认识必然产生影响,日本政局的变动也会随时修正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维度。
中国和亚洲的复兴与发展是大势所趋,日美同盟也好,韩美同盟也罢,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历史发展的必然。21世纪的前20年将是日本人“中国观”完成第4次变迁的历史过程,这也是东亚走向文化认同进程中价值观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对此我们应有必要的心理准备与合理的中长期战略安排。培育大国国民的心理素质,展现中华民族的气度与魄力是中国提高“软实力”的紧迫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