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内阁府2023年2月公布的舆论调查结果,2022年日本对华“感到亲近”的受访者比例为17.8%,比上一年度下降2.8%。从年龄段来看,“感到亲近”的比例最高的人群为18-29岁,达28.0%,其次为30-39岁,达23.7%,比例最低的人群为60-69岁,仅占12.8%。这说明尽管日本对华好感度整体低迷,但日本年轻人对华好感度相对较高。同时,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比例近些年来一直维持在高位,2022年比2021年微降,但仍达73.5%。这体现了很多日本人复杂的对华感情,即既认为中日关系非常重要,但出于各种原因无法喜欢中国。
日本对华好感度与中日关系的走向密切相关。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的1978年,对中国“感到亲近”和“不感到亲近”的日本受访者占比分别为62.1%和26.2%,在中日关系的“黄金期”日本对华好感度一直保持在很高水平。1996年“感到亲近”和“不感到亲近”的数据首次实现逆转,分别为45.0%和51.3%,这与后冷战时代日本对华战略性防范意识增强有关。2012年日本“钓鱼岛国有化”闹剧之后,“感到亲近”的比例持续走低,2014和2016年到达谷底14.8%。此后有所回调,但是新冠疫情暴发后又持续走低。
当前日本民众整体上对华好感度低迷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疫情暴发阻碍了中日间的高层往来、企业交往及民间交流。面对面沟通和接触有利于消除偏见。只要在中国生活过的日本人通常会对中国留下良好的印象,主要理由包括在中国生活方便、中国人热情友好、中国环境好等。但是疫情阻碍了两国各界的人员往来,很多日本民众主要依靠媒体来获取对方国家的信息。
第二,日本舆论在涉华问题上愈发强硬,呈现右倾化倾向。在中美博弈加剧、中日关系遇到阻力的大背景下,日本媒体的涉华报道中虽然包含中国抗疫成效、对中国经济的期待等积极因素,但又大肆渲染中国的“强硬外交”、中日领土争端、日本企业撤离中国等。中美战略竞争带来的风险被日本媒体过度强调,导致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出现泛安全化、意识形态化倾向,也使民众对华认知呈现消极状态。
第三,日本智库对中国的威胁认知呈现增强趋势,把中国崛起视为当前国际秩序变革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智库对于政府外交决策和大众对华认知的塑造都具有较大影响力。二战后,日本依托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享受到了较长期的和平与安全,因此以国际秩序的拥护者自居。日本智库指责中国在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来“改写”区域秩序和国际秩序。
让人欣慰的是,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比例近些年来一直维持在高位。这说明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存在广泛共识,对两国在地区和平、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依存程度也有充分的认知。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对于地区格局和国际格局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着巨大影响。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既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拥有巨大购买力的市场。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中日两国双边贸易额高达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创下了自201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而且,日本18-39岁年龄段人群对华好感度相对较高。第一,日本年轻人对中国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中日两国的综合实力此消彼长,很多日本中老年人面对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所适从,很难以平视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而日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更容易接受一个富裕强大的中国。第二,日本年轻人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并不仅依赖于传统媒体。一方面,随着中日民间交往的加深,他们在学校或职场经常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留学生或同事。另一方面,中国的智能手机品牌、游戏、抖音等社交app、美妆成功打开日本市场,成为日本年轻人热捧的对象。日本流行“真正中华料理”一词,意即年轻人愿意品尝原汁原味的中国菜,而非针对日本人口味改造过的中国菜。这些中国元素的流行都有利于提升日本年轻人的对华亲近感。
国民感情恶化势必进一步影响日本政府对华政策走向,使日本政治进一步走向右倾和保守。而且它会影响日本对华投资。日企驻华管理层通常缺乏投资决策权,而日企总部因担忧潜在风险,对在华投资持消极态度。因此中日双方需共同努力改善国民相互好感度。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是,后疫情时代中日关系面临机遇,两国民间交流往来重启,为实现高层接触也提供了有利条件。中日双方应尽力在上半年管控好各种分歧,下半年有望推动中日关系升温,为今年的《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缔结45周年纪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开展中日专家理性对话,切实推进中日各领域合作和交流。很多日本专家力主中日在少子老龄化、低碳环保、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合作,提醒日本不应误判形势,错误地与中国脱钩。两国应充分留意这些理性客观的声音,使其不被少数激进高亢的声音所遮蔽,推进各领域合作。
三是,推进中日青少年交流。青少年交流与观光旅游不同,会结下真挚的情谊。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位日本高中生牵挂着自己前去交流过的四川某高中的中国学生的安危。哪怕是一两千人的青少年交流,都会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中国可通过生态文明之旅、茶文化之旅、三国文化之旅等分领域、分地域的专题交流,为日本青年提供具体可感的中国文化体验。(作者:张梅,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发表自2023年3月28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for mutual goodwill”)